穿戴式裝置市場商機蓄勢待發。拓墣產業研究所指出,自2012年起,全球穿戴式消費電子產品出貨量已穩健成長,預計至2018年出貨量將超過二十一億具,市場前景可期。然而,現今穿戴式市場仍處於摸索期階段,須相關業者突破應用功能與服務瓶頸方能全面起飛。
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蔡卓卲認為,大廠進場與銷售通路的增加,讓穿戴式裝置市場更趨火熱。 |
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蔡卓卲指出,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將明顯增加,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業內大廠紛紛進駐穿戴式裝置市場,基於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感,可帶動一波購買潮,舉例來說,蘋果(Apple)的iWatch勢必會引起一陣風潮。再者是銷售通路的增加,以往只在網路販售的穿戴式裝置,如今也可在一般通路見其蹤跡,曝光率越高,自然帶來銷售量。
就應用層面來看,蔡卓卲認為,穿戴式裝置在醫療居家照護、資訊娛樂及運動健身三大領域成長最快,也占有最多市場比重。此外,安全與保全、軍事用途等特殊領域市場規模雖小,卻仍有其成長動能,可望帶動相關零組件的需求。
目前,穿戴式裝置於硬體上的技術已臻成熟,小體積、可攜帶及低耗能已然是必備要素,各廠的產品差異只在核心技術的演算法與模型上,這代表著穿戴式裝置的研發方向應在厚實應用功能與服務等層面。
蔡卓卲分析,若將穿戴式裝置市場比擬為一棵樹,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裝置就是密布的樹葉,裝置的功能性為是撐起一片天的樹幹,服務內容則是樹根,可見穿戴式裝置的研發應從「硬體取向」轉變為「功能取向」或「服務取向」。
不過,穿戴式裝置市場雖令人期待,卻仍有待解的難題。拓墣產業研究所資深經理謝雨珊指出,由於目前穿戴式零組件規格在硬體切入難度不高,因此部分技術門檻較低的穿戴式裝置市場,短期內將有較大量的廠商投入,造成市場百家爭鳴,且推出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面臨陷入紅海的危機。此外,對於使用者來說,穿戴式產品電池續航力在三到五天算是基本要求,但隨著功能多樣化的需求逐漸升高,兼顧功能性與電池續航力將成為廠商須戮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另一方面,穿戴式裝置無法針對所接收的數據進行專業分析,亦是一大問題。由於資料分析須仰賴學術資料佐證,抑或是專業人員、團隊的背書,而這部分要投入大量的經費,對於小廠商而言將難以負擔,要達到專業、有效的分析挑戰極大。
以上種種原因,都讓進入穿戴式裝置市場的廠商看得到商機,卻分不到利益。謝雨珊進一步說明,在這樣的市場態勢下,穿戴式裝置的最大商機便來自於創新應用,唯有充實軟體、發展裝置服務,並開發產品的獨特性,才不致深陷紅海。
蔡卓卲認為,上述挑戰也是讓穿戴式裝置市場目前還未能從摸索期進入發展期的重要原因。在這處於蓄勢待發的階段,業界大廠已開始致力於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供穿戴式裝置能在物聯網中互相操作,如蘋果(Apple)在2014年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發布的HealthKit,便提供開發者一個與其他軟體溝通的統一平台,讓資料能更有效率的分享與利用。